![]() |
|
您的位置 >> 首 页 >> 磐安民俗 |
磐安玉山古茶场:茶场庙会 |
|||
|
|||
玉山古茶场位于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,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遗存。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完整的庙会文化———赶茶场,2008年,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。据传,晋时玉山茶农过着“半年种茶,半年挑盐,无米过年”的困苦生活,若遇动乱年代,发生天灾兵祸,茶叶销路受阻,生活就更加艰辛。有许逊者,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此,喝到当地特醇香的山茶而留连忘返,他见茶树遍布山野,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去而愁容满面,就住了下来,为茶农解决困惑。他与茶农座谈,研究改进加工工艺,制成“婺州东白”,接着派道徒带上“婺州东白”四出施茶,送各个道观品茶,得到一致好评。从此,四方茶商纷纷前来收购,玉山古茶场“婺州东白”畅销各地。“茶圣”陆羽所著的《茶经》云:“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,婺州东白者为名茶,大盘山、东白山产者佳,列为贡品”。宋时,玉山茶农为纪念许逊的功绩,尊称许逊为“真君大帝”,在茶场山之麓建造茶场庙,塑像朝拜,并在茶场庙附近设置茶场。从此玉山古茶场成为榷茶之地,历代设官监之。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集资修建,分为茶场庙、茶场管理用房、茶场三大部分,建筑面积1559.57平方米。 赶茶场又称“茶场庙会”,是流传在我们玉山一带,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事项。赶茶场起源于宋代。据传,晋代道士许逊在玉山修炼期间为当地发展茶叶生产、打开茶叶销路作出巨大贡献,玉山人民感其恩德,为其在古茶场庙建庙立像,尊其为真君大帝,每年“春社”(正月十四至十六)和“秋社”(农历十月十五至十六)举行盛大庙会。 "春社”时节,大家盛装打扮,来到茶场,祭拜“茶神”真君大帝,并在茶场内举行演社戏、挂灯笼、迎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。 "秋社"活动又是别具一格。一方面,茶农和百姓带着秋收后的喜悦,拎着茶叶和货物到茶场赶集;另一方面,举行多种民间艺术活动,如“迎龙虎大旗”、迎大凉伞、玉山大鼓等。“迎龙虎大旗”时,古茶场锣鼓喧天,80~120条汉子用24根竹竿把一面高33米、长26米、宽23米的龙虎大旗竖起来,并让大旗在古茶场内快速移动,当风大时,龙虎大旗完全展开,云里藏龙,山中卧虎,场面气势磅礴,蔚为壮观。
|
|||
返回上一页 |
|